发表学术论文网

医学期刊浅析温针灸治疗寒湿腰痛的效果

  本篇文章是由《实用临床医学》发表一篇优秀医学论文,创刊于2000年12月,由吴阶平题写刊名。该刊系南昌大学医学院主管、主办,实用临床医学杂志社出版,办刊经费自筹。旨在促进医学学术交流,加速医疗卫生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临床教学科研服务。其在市场定位上更注重实用原则,为基层医疗工作者提供服务。该刊2000­—2001年为季刊,2002—2004年为双月刊,2005年至今为月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温针灸在治疗寒湿腰痛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1年1月~2014年3月间我院针灸科收治的80例寒湿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温针灸治疗,连续治疗20 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疼痛评分情况(VAS)。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评分方面,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为(2.17±0.51),对照组VAS评分为(5.3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温针灸治疗寒湿腰痛可明显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温针灸;寒湿腰痛;应用价值

  腰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类型主要包括寒湿腰痛、肾虚腰痛、湿热腰痛及瘀血腰痛等类型,其中,寒湿型腰痛是以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遇阴雨天加重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具有病情缠绵、易反复的特点[1],临床治疗相对困难。本文旨在探究温针灸在治疗寒湿腰痛的应用价值,以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发表学术论文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针灸科2011年1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80例寒湿腰痛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4~53岁,平均(47.2±4.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1.4±0.7)年,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1例,腰肌劳损者9例;对照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21~55岁,平均(46.8±3.9)岁,病程5个月~4年,平均(1.6±0.4)年,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3例,腰肌劳损者7例。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寒湿腰痛的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诊断符合中医诊断标准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急性发病者;年龄在20~60岁之间。排除标准:严重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晕针者及对灸烟过敏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神经功能障碍者;痛觉减退者;恶性肿瘤患者;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者;重度骨质疏松患者。

  1.4治疗方法

  观察组实施温针灸治疗,取穴:关元俞、大肠俞、肾俞、气海俞、命门、腰阳关、环跳、委中、承山、夹脊穴、阿是穴,并将两个沙袋置于患者双侧脚踝下,使其下肢放松。方法:患者俯卧位,75%酒精常规消毒皮肤,以28号毫针垂直进针,腰部夹脊穴进针深度约2寸左右,环跳穴则进针3寸左右,进针后运用提插捻转补泻等手法使针感传至足心,其它诸穴则以常规深度进针。得气后将4 cm长的艾条点燃插在针柄上实施温针灸,每个穴位2~3壮,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中间休息2 d。

  对照组:常规选择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环跳、委中、秩边、阳陵泉、昆仑、承山等穴位,嘱患者俯卧位,并将两个沙袋置于患者双侧脚踝下,使其下肢放松,75%酒精常规局部消毒,常规针刺,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补泻等方式或向足心方式使局部产生酸胀感,每次30 min,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结束1个疗程后休息2 d,连续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查阅更多的医学论文文章
热门推荐

期刊投稿论文一天内被退稿的原因

论文审稿人要求引用指定的文献怎么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邸泽巨团队在《中医杂志》发表中医辨治银屑病论文

专著副主编对评正高有用吗

福建省高级教师职称评审论文发表要求

期刊编辑建议转投,录用率高不高

论文盲审通过率及盲审介绍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近年发文量和主题,投稿建议

论文投核心级期刊被退稿怎么办!别轻易投普刊

普通人出书的流程,出书全流程指导

麻醉科医生写著作评职称需要多少字数

国外出书速度有多快,快到3到5个月,适合着急的作者

职称与论文专题
论文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