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总结相关学者对几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成果,从中汲取我党开展相关工作的经验。同时,以黄山学院所处人文地理环境结合在校生对黄山红色文化认知与需求、校方已开展红色文化活动的反馈,探讨黄山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
关键词:新时代;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0前言
黄山(古称徽州)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发源地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接受了近代红色革命的洗礼。黄山学院坐落在黄山,以当地红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已有诸多学者进行研究。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旨在以史为鉴,汲取理论和实践养分。同时,分析黄山学院所处地情、校情,结合黄山学院在校生关于黄山红色文化的认知和需求,探讨新时代高校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现路径,以期为高校开展工作、相关学者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思政教育论文: 基于立德树人为根本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1几个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1.1中央苏区时期张戈研究发现,中央苏区时期我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革命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契合青年需求为关键[4]。曹京燕等分析认为,该时期教育以古田会议精神为指南,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通过理论灌输、隐性教育、扫盲运动和媒介宣传等形式开展[5]。张雪黎等研究得出,中央苏区时期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通过保障青年利益、开展宣传教育、改进工作方法等途径进行[6]。
张业振从《青年实话》这一视角出发,认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务必紧扣时代主题,发挥典型教育作用,坚持群众路线,构建整体教育[7]。陈胜华等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党的工作为中心、满足群众需求、不断创新教育方式等宝贵经验[8]。肖小华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准确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要将宣传教育渗透到群众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邓小林研究发现,苏区学校课程设置针对性极强,内容写实,教学方式方法灵活而不浮夸。
1.2延安时期邓艳钦发现,延安时期教育主要内容是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层次分明,针对性较强,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作用。戴艳军认为,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保证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创新。王东维研究发现,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同时,根据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对象的需求和层次不同,注重言传身教相结合。胡丽明认为,党的领导是有力保障,而多维立体的教育方法体系则是科学路径。
1.3建国初期
朱效梅发现,建国初期我们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从内容、组织和教育主体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王员指出,建国初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马列原理、党的路线方针及无产阶级价值观。采取的方法有理论教育与劳动实践并进、正反典型教育等。韩华研究发现,围绕党的事业中心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不断调整完善课程体系是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经验。李慧认为,确立党委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构建政治理论课程基本体系、结合社会实践开展教育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保障。
1.4改革开放以来
进入改革开放后,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特征主要体现在工具与目的价值并重,思政队伍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合力作用显著。骆郁廷总结该时期教育工作经验如下: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坚持满足大学生突出需求;坚持发挥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作用。张果等用五个始终坚持即党委领导、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贴近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精神需求总结这一时期的教育工作特点。吴潜涛指出,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性意义,必须始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
2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行性分析———以黄山学院为例
2.1有利条件
2.1.1国家高度重视
十九大报告提到,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更是高屋建瓴,多次在重要场合和会议上强调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为此,习近平同志率厉文武,多次踏访革命老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倡导革命文化培育社主义核心价值主旋律。
黄山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部署,多次走访革命老区,瞻仰遗迹、缅怀先烈,积极深入发掘徽州大地蕴含的红色文化,出台了一系列落到实处的保护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办法、条例。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将红色文化旅游放在主要位置;成立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位于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市政府官方门户网站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链接,黄山先锋网开设“徽州红色故事”专栏,以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两大支撑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1.2高校积极探索
黄山学院作为党委领导下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恪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高度重视全体师生精神需求,积极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曾被各大主流媒体报道。同时,黄山学院相关理论专家、学者、教师也高度重视地方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1.3学生认知和需求
本研究采取问卷形式随机调查黄山学院共14个学院1650名在校生,回收问卷1650份,有效问卷1587份,有效率96.18%。调查内容为在校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需求及高校红色文化开展情况。
从了解程度、兴趣、物质或精神载体几个角度分析,学生认同感较高、兴趣浓厚,但认识或了解程度不深且不同性别、年级差异显著。从实践的场所来看,受地理条件约束较大(括号内数字为黄山学院与各革命遗址距离)。对将黄山红色文化融入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学生认为很有特色、意义重大。问及“当前红色文化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多数学生认为“理论灌输生硬”(59.86%)、“仪式感重于教育意义”(59.48%)、“缺乏常态化”(46.31%)、“缺乏专业指导”(41.78%)是主要因素。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目前,黄山学院已举办过多种类型红色文化活动(红色旅游、电影展播、红歌比赛、文化讲座等),学生评价较高。思政课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补充了黄山地区红色文化内容,学生认为很有特色、收获较大;但实践教学较少,仅有45.87%学生参加过。大部分班级均开展过红色文化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64.34%),学生事后反馈良好。
进一步分析学生需求,调查表明,61.69%学生参与过学校组织的红色文化活动。“后期若有红色文化活动”,87.59%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问及“黄山红色文化教育宣传团成员”意愿时,85.44%的学生表示愿意担任。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不同年级认知和需求程度差异显著,表现为低年级高于高年级。
说明大一入校时间较短,对高校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憧憬,求知欲望强烈。反观大三,因对高校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已有一定熟悉,加之专业课程学习和后期就业的考虑,故兴趣不高、意愿不强。综合以上三个方面,黄山学院在校生对黄山地区红色文化兴趣浓厚、认同感较高、教育意义重大。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受一些主客观条件制约,学生普遍对黄山红色文化认识程度较浅,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和广度仍待提高。
2.1.4物质和精神财富方面徽州这片热土下,到处留有革命先烈们的红色印记。据不完全统计,黄山地区革命文化历史悠久、载体丰富,如:新四军集结地、成军地、出征地的军部旧址;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文峰塔及点将台;黄山市党性教育基地小练等等。目前搜索“徽州红色文化”,已有“红色皖南”“红色徽州”等,说明革命先烈们在黄山这片土地上,为谋求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史,已升华成为一定的精神财富,为社会所共识。
2.2需提高方面
2.2.1徽州红色文化研究不够深入如知网,以“红色”“黄山”作为主题和关键词搜索,文献仅有7篇,没有核心期刊,质量不佳。以“徽州精神”作为主题搜索,来源于SCI、CSSCI、CSCD期刊有17篇,其中没有与红色文化相关篇幅;而以“延安精神”搜索,相同来源收录文献有591条之多。黄山学院徽文化研究中心,仍是以研究徽州传统民族文化为主,红色文化涉猎较少。从这些方面来看,黄山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发掘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没有形成书面内涵,这点值得整个社会深思。
2.2.2黄山红色文化宣传不够广泛
以文化旅游为例。黄山地区,黟县皖南苏维埃政府等三处革命遗址被列入《安徽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拥有两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黄山至芜湖、武夷山至黄山。但时至今日,作用不够显著。提到黄山文化旅游,更多的仍是民俗或是古韵;提到“徽州精神”,更多的关键词仍是“徽商”“徽匠”。
黄山学院在校生普遍对黄山红色文化了解不够,对于很多重要的红色文化载体知之甚少,了解信息的途径仅限于课堂教学或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涉足的场所仅限于学校周边。鉴于以上几点,政府、社会、高校均应检视自身,进一步提高对红色文化桥和船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对黄山红色文化相关研究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资源的宣传、教育力度,整合各方优势,形成教育合力。
3黄山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讨
3.1教育原则
3.1.1必须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风雨百载,中华民族和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均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势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此征途上,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之下,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取得成功。
3.1.2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指导纵览历史,我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引领,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我们党在总结过往和展望未来凝练出的思想精华,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行动指南。
3.1.3必须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继往开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中央苏区,“取得战争胜利”是当时党的中心工作,教育的内容、要求、目的都是围绕于这个中心。其他各时期亦如是。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下一时期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在此阶段,高校开展教育工作,必须围绕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国梦增添青春正能量。
3.2教育机制
3.2.1设立组织机构黄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有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拥有专业教师32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师资方面,面对全校18000多学生的教学工作,力量已稍显不足,继而探索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教学,更显捉襟见肘。其次,调查显示黄山学院仅少数教师将黄山红色文化纳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学校没有设立一定的领导组织机构以加强监督管理,没有设立相应经费制度以促进研究,没有制定相应奖惩制度以激励实践。运用地方红色文化,各地高校必须根据人文地 理环境不同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议定制度,配足人员,辅以资材,以便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切实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3.2.2建立课程体系学生对于黄山红色文化兴趣浓厚,但了解较浅。因此,高校可在保质保量完成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立足黄山市基本市情,凝练徽州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核,深入挖掘其思想精华和当代价值,形成文字等直观概念和理性认识,如把延安精神、苏区精神,编入理论、实践教学教育体系。
3.3教育方法
3.3.1理论灌输
理论灌输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但应注意教学过程不应生硬、刻板。高校要充分满足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需求和期待,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除课堂教学,党校、青马班、团课等,都可加入一些黄山红色文化内容,丰富教学题材。除了课堂,现阶段学生接受信息主要渠道则是互联网。高校要守好网络媒体这一新的阵地。
对此,高校可创新课程教学模式,聘请名师或整合校内优秀人才,将凝练出的地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转化为网上思想政治精品课程,作为网络通识教育课程。加强日常教育,将该课程学习纳入综合素质思想品德模块测评。但需探索相应的监管、激励制度,以免流于形式、浪费教育资源。
3.3.2社会实践
目前,黄山学院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先后与黄山市如汪观清新安艺术馆、杨业功纪念馆、黄山市烈士陵园、皖南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签订合作协议,持续开展了现场教学、专题党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但经调研,活动依然存在一些“现实指导意义不强”“组织者素养不高”及受时间、地理环境约束较大等问题,效果仍有较大改善和提高空间。
社会实践一方面应抓好组织者的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实践教学应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等队伍的合力作用。高校通过班主任、辅导员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常态化和集中性的教育学习条件十分成熟。主动吸收往往比被动接受效果更明显,社会实践应创新、丰富形式,如带领学生深入革命老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入红色经典熏陶,同时服务老区群众获得极大成就感。
3.3.3典型示范善于运用正反典型可以让教育工作更加现实、生动。黄山地区在新中国建立和建设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先进人物,他们的事迹让人泪目、催人奋进。高校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让身边人谈论身边事、让英雄的亲友乡邻诉说英雄,鲜活的事例、近在眼前的实物,无疑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3.3.4主客体转换
其一,学生中应有生源地来自于革命老区,他们自小学习、生活在红色文化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这份理解和情怀,较之其他学生,肯定更为深刻。高校可对其知识储备、政治信仰、三观等进行考核,合格之后,完全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让这类学生讲一讲自己的家乡人、家乡事,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不一样的感觉。
其二,人的最高需求是精神上的满足。对于那些政治信仰坚定、理论知识扎实、学习或工作优秀,热衷于党的事业的学生,亦可以鼓励、支持他们通过团课、讲座、共青团或社团活动等形式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譬如黄山学院近期表彰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习之星”的活动,除颁发荣誉证书、公告表彰之外,适当条件下,请这些同志、学生做相关学习汇报也是极大鼓舞。
其三,关注教育对象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利益问题,也是我们党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高校在校生生源地域广,本科教育除了一些特殊专业,大多是四年期限。而类似黄山学院的地方院校,地理及经济优势较弱,多数学生毕业之后不会留在当地工作,在校期间会有“过客”心理。如何增加学生对地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则是解决运用地方红色文化开展教育的关键问题。因此,高校应提高政治站位和大局意识,关注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解决学生一些日常学习、生活上关心的问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3.3.5抓好关键期
高校应充分抓住每一关键时期开展工作。研究表明大学新生处于教育转折、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关系个人发展、关乎高等教育目的实现。本调查也反应出大一学生较之大二、大三学生,需求程度更高、兴趣更浓。因此,高校可在入学教育阶段,充分发挥当地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开展理论教学、劳动实践、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4结语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方法可行、意义重大。进入新时代,高校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吸收历史时期工作经验、启示,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教育原则,探索教育机制,创新教育方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完成“立德树人”使命。
参考文献:
[1]冯东飞,韩琳.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育人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1):72-74.
[2]刘寿礼.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J].求实,2004(7):33-34.
[3]田永静,颜吾佴.以红色精神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134-137.
[4]张戈.中央苏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8.
[5]曹京燕,卢忠萍,徐鹏.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6):115-119.
[6]张雪黎,扈帅帅.中央苏区时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及启示[J].青年发展论坛,2018,28(6):30-36.
作者:周佳佳,郑藤,项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