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学术论文网

武术传承特征演变视阈下新时代武术竞赛项目的整合与创新

  摘要:竞赛是引领武术发展的指挥棒,赛什么,练什么,这是规律,尤其是重大比赛的设项对参与人员练习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竞赛项目的设置是否科学,是否能反应项目特征至关重要,它关系着竞技武术、群众武术和学校武术中庞大的练习人群要练什么的问题,怎么练的问题。那么如何定位武术的项目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科学设置武术竞赛项目就尤为重要,这也是本研究要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法、特尔菲法和实验法,对新设置项目的部分内容实践验证和完善,对新竞赛项目的可行性、安全性、观赏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科学推理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新竞赛项目的分类以及可操作性的竞赛方法和内容设置。

  关键词:武术传承新时代竞赛项目

武术传承

  1前言

  新时代健康中国、文化自信、武术进校园、奥运争光计划、弘扬传统文化等一系列口号已经提出了很长时间,但是反观武术进校园还非常遥远,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原因何在?泱泱大国,国粹-武术确一直难圆奥运之梦,问题出在哪里?健康中国视阈下,学生体质的提高中,具有身心俱健功能的武术又发挥了多大作用?贡献了什么?同质化单一化非常严重的武术套路竞赛看似精彩,确观众寥寥,无人问津,问题又出在哪?武术套路入奥,或者太极入奥,或者散打入奥,从另一视角看是不是又是对武术其它竞赛项目的扼杀和限制,这种扼杀和限制又如何解决和防范?竞赛是引领武术发展的指挥棒,赛什么,练什么,这是规律,尤其是重大比赛的设项对参与人员练习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以竞赛项目的设置是否科学,是否能反应项目特征至关重要,它关系着竞技武术、群众武术和学校武术中庞大的练习人群要练什么的问题,怎么练的问题。那么,如何定位武术的项目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科学设置武术竞赛项目就尤为重要,这也是本文要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设计新竞赛项目问卷,调查普通习武人群、专业竞赛人群、武术管理人群等群体,通过反馈初步设计具体竞赛项目内容。

  2.2特尔菲法用特尔菲法对两种竞赛模式和下设的竞赛项目进行指标筛选和权重分析,完善新竞赛项目的内容设置。

  2.3试验法对新设置项目的内容实践验证和完善,验证可行性,验证竞赛需要的各项功力指标的衡量尺度。

  3武术传承特征的历史演变

  3.1从古代格斗经验的总结演变为现代打练结合的技术传承特征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武术诞生之初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格斗和对抗为。随着军事斗争和个人格斗水平的提高,格斗技术需要不断地总结,并需要把这种经验传递给后代才能更好的击败对手,随之武术渐渐演变为对技术经验的总结和传承过程,到了近现代,随着文明的提高和各武术门派的大量产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武林盛世,武术技术经验总结由简单的组合形成了较长的小套路,但是这些套路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实战经验,是可以应用于实战的,也是可以拆分的,练套路是为了更好的为技击服务的,最终是要用于实践,用“打”来检验效果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的关系,缺失了“打”武术就丢失了灵魂和本质,缺失了“套路”的练,武术就丢失了前人的宝贵经验。现代套路比赛就是来源于古人总结的格斗经验和小套路的汇集。

  所以,套路就是武术前辈的格斗经验和搏击智慧的结晶,这个结晶被代代相传,同时也被不断丰富创新,并以组合和套路的形式传承下来,逐渐形成了今天武术技术的传承特征。如今,众多专家一致认为打练结合是武术技术传承的本质特征,弘扬武术要打练结合起来,习武者既要能演练,又要有一定功力,能搏斗对抗,三者缺一不可,这种观点后来就成了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和编写的核心理念。

  3.2从古代的必杀技演变为现代点到为止的攻防技艺切磋特征

  武术属于生死搏斗技术,是必杀技,是一种术类,诞生之初武术就像一种武器一样,没有好坏之分,正义之士拥有了它就是除暴安良,为民除害,邪恶之徒掌握了它就是图财害命,以武犯禁。随着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武术与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融合,逐渐融入了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德育的文化内涵,习武人开始具备了“德”,武术人练武讲德。

  即武德,这种尚武崇德之精神一直延续至今盛而不衰,随着蕴含着民族优秀文化的武德的加入、融合、演变,到了近现代武术越来越重视武德修养,形成了武术“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习武先习礼”的武术行规和潜规则,同时由于热武器的出现,武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明显降低,同时受武德的约束,习武人之间切磋技艺开始注重安全防护,形成了以点到为止,以武交友,以武会友为目的的传统武术发展的主旋律。

  最典型的转变标志是以民国时期的国术国考开始,武术的擂台比武开始使用比较完善的比武规则,身穿护具或护甲,禁止击打要害部位,以击中得分论胜负,标志着从国家层面的比武开始进入了正规化、规则化、安全化为主的发展道路,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最终形成了注重得分、注重安全、注重点到为止的现代武术搏击规则。

  3.3从古代的功力震慑演变为现代的功力展示特征

  武术谚语讲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功力在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武术有硬功、轻功、内功、柔功等。武术从古代开始就有功力比试,功力比试相对安全,同时能表明习武人的基本功和功力大小,也彰显着习武人的技击能力,从唐朝开始的武举制就是通过武术功力比试选拔武术人才,到了近现代功力逐渐演变为用功力震慑敌人和防身之用,同时,在理论上形成了许多完备的功法练习和传承,例如,少林硬功、武当轻功、内功外功、太极柔功等。民国国术国考开始用功力比试作为竞赛获胜的指标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编辑的国家教材中一直把武术功法作为武术三大运动形式之一,同时,武术功法经常作为表演项目在各种媒体展示,也促进了武术功力和功法的发展。

  2004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主办了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开启了武术功力比赛的序幕,武术功法开始作为比赛项目正式进入了国家正规比赛之中,同时,中国武术段位制也把武术功法作为重要考评标准之一,武术功法竞赛和理论的完善标志着武术整体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3.4打练结合、攻防技击、功力展示是武术整体观传承特征的技术载体

  武术的整体性是中华文化“整体世界观”的产物和折射,武术传承中融合了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天人合一”观等,所以,脱离了整体观的武术是支离破碎的,是不能发挥武术整体功能的,严格来说,脱离了整体观的武术已经不是武术。

  武术的整体观有理论、德育和精神方面的,例如,形神兼备、内外合一、文武兼修、德艺双馨。现代武术体现在技术方面就是打练结合、攻防技击和功力展示三位一体观,技术传承的三位一体观是所有其它武术整体观的物质载体,其它武术观没有了载体就无法体现出来。因此,目前武术改革的要点是体现武术整体观,整体观的落脚点就是技术载体的三位一体观,而竞赛是技术发展的指挥棒,所以改革的核心就是竞赛项目的整合,整合后的竞赛项目要能体现和促进武术的三位一体的技术整体观。

  4从武术传承特征的一体化看武术竞赛项目的设置问题

  4.1套路和搏斗分开竞赛背离了武术打练结合、功打结合整体观的传承规律中国传统武术在习练上有其自身的一套程序,即“以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实战为主要环节的技术习练体系”。武术传承中三个演变到今天的重要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套路练习、功力练习、实战对抗,三个传承特征一体才是整体武术的体现,才是实用打练结合的武术。

  民国时期国术国考三位一体(功力比试、拳术器械比试、套路演练)的武术比试形式已经经过了实践验证,广受各界欢迎。新中国建立后,受社会大环境因素和当时拳击比赛打死人事件影响,唯技击论开始受到了质疑和挤压,武术发展开始注重套路比赛的形式,散打比赛是随着发展逐渐又开展起来,二者逐渐脱离,后来的功力比赛也是独立比赛,也没有与二者联系起来。三者分开比赛把传统武术三位一体的特征分开了,使武术体系破碎,削弱和阻碍了武术整体价值功能发挥。

  4.2拆分武术整体、打练分开竞赛的诸多后续问题

  竞赛就是指挥棒,受社会功力和名利因素影响,赛什么,人们当然就练什么,套路和散打分开后导致了练套路的脱离了攻防,散打脱离了传统武术的继承,对整体武术的拆分式竞赛形式,导致习练者不能完整系统的学习武术。套路脱离了技击的本质,像失去了灵魂一样,套路竞赛偏离武术的技击本质属性越来越远,体操化、舞蹈化的操练使喜欢武术格斗内涵的青少年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喜欢练,群众不喜欢看。随着比赛水平的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套路比赛只能提高技术难度来增加区分度,但是这些技术难度往往都是不符合实战要求的,越加越多,逐渐把武术技术方向脱离带偏,走向了体操化,现代高难度的套路竞赛内容很容易导致习练者身体受暴力伤或慢性损伤,据文献和实际调研,从小习武参加竞技套路比赛的很少没有受过伤的,受伤情况甚至超过了散打。

  散打项目的比赛也没能充分体现和传承传统技击格斗的套路经验,目前,规则不完善导致的抱缠过多影响观赏性,不限制力度的对抗导致受伤事件频发。武术功法竞赛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强,但受各种因素阻碍,只是昙花一现。拆分式比赛的诸多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对竞赛项目的科学改革与重组。

  5整合竞赛项目资源重振武术一体化竞赛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5.1套路竞赛加入搏斗对抗是解决套路缺失技击问题的最好途径武术套路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又被称之为“套路运动”。目前,套路竞赛是通过裁判打分,按照得分高第原则决胜冠亚军的模式进行竞赛。

  武术套路的优势是比赛安全,能较充分展示传统武术的技击特点和传承内容,不足是动作枯燥,千篇一律,缺少对抗性,长时间训练导致运动员缺乏格斗意识和武术功力,武术对抗性动作动作失真,不会应用和拆招套路中的格斗招式,另外,套路比赛打分主观性太强,比赛公平性一直难以量化和解决。目前在学校武术中开展的套路教学现状是学生普遍喜欢武术,但是不喜欢武术课,这与套路无攻防的教学关系很大。解决套路对抗性缺失的最好办法是回归打练结合的比赛模式,比赛者既要练套路,又要有对抗模式,套路对抗一体化竞赛模式是解决套路缺乏对抗的最好路径。

  5.2武术搏斗竞赛需要套路助力提高武术技术传承

  目前武术搏斗项目包括散打、推手、长兵和短兵(兵道)四种类型。散打目前推广最广,推手历经多次周折,目前也逐渐推广开来,长兵和短兵因规则原因相对发展比较缓慢,三种搏斗对抗项目存在的问题与散打一样。现代散打创编之初衷是运用传统武术积累的技术进行徒手搏斗,以便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传统武术技术精华,但是实践比赛中造成了许多传统技术的丢失和难以发挥,造成这种现象有两种原因,一是规则的不完善,导致传统技术的难以发挥,二是传统武术技术在使用中的优胜略汰,不实用的花哨技术自然在比赛中就淘汰了。针对这个问题,既要提升散打的观赏又要体现传统武术的技击特征,要双管齐下,既要改规则,又要防止传统技法的丢失,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套路和散打一体化竞赛。

  5.3武术功力是习武者展示武技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武术功力比赛前身源于唐代武举制(公元702年),经历唐、宋、明、清发展,历代选拔考试均设有射艺、翘关负重、技勇类等功法内容,是古代最早的官方举办的武术功法比赛运动。清朝光绪二十七年,武举制被废止,武术功法类项目及活动散落于民间,开始在民间自由发展。武术功力大赛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举办,首届在2004年正式开始,历经七届比赛,通过实践发现夺桥徒搏(地上徒搏)和长杆较力两个项目比较受欢迎,安全性和观赏性较高,也适合在学校推广,目前在河北省农运会中还被保留。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功力是武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5.4套路、搏斗和功力竞赛三位一体化全能竞赛形式才能完整传承整体武术武术竞赛要求设置套路、搏斗和功力竞赛三位一体化的全能竞赛项目设置,参赛者需要参加套路演练、功力比试和搏斗对抗三种形式的比赛,通过三个项目的总积分排名第一才能获胜。这种竞赛项目设置促使习武者必须全面练习武术,既要练习套路,也有提高功力,还要练习格斗对抗,通过比赛设置促使习武者成为即能打又能练,又有功力,促进习武者全面发展。全能竞赛项目设置和整合不是对武术现有成熟项目否定和抛弃,是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以其达到促进武术人成为真正的传武的继承者、传承着和弘扬者。

  5.5一体化的全能竞赛既能充分传承武术技术又符合入奥精神奥运会比赛项目一般具有两个显著特点:表演性和竞技性,没有表演性也就没有观众,没有观众参加的项目很难得到大众的追捧;没有竞技性不符合奥运会的精神追求。套路具有表演性和传承武术技术的优势,散打具有对抗性和容易技评的优势,二者结合能充分体现武术打练一体化,又能容易量化评价,符合入奥标准和要求。

  6新武术竞赛项目的整合与创新

  6.1新武术竞赛项目设置说明

  (1)体现武术打练结合的整体观。目前散打和套路竞赛是把武术的整体拆分式比赛,比赛模式不能促进习武者打练结合,间接地阻碍了习武者全面系统的练习武术。比赛项目的设计要引领习武者全面练习武术的功力、拆招、套路、对抗等。

  (2)尽量符合入奥要求,同时兼顾武术本质特征的融合原则。申请加入奥运会世界大家庭,一直是武术多年的梦想,国人的梦想,让武术融入世界体育的国人梦想,奥运会是代表加入国际体育赛事的最重要标志,因此,武术竞赛改革整合离不开奥运标准,要尽量贴近奥运精神。具体讲武术要顺利入奥,要符合奥委会委员魏纪中提出的入奥的四个要求,世界性、国际性、观赏性、可操作性。同时要兼顾武术的本质特点不能变,中西文化融合是大势所趋,如何不是被吞并,完全丢掉自己的特点,武术要保留自己的本质特色。

  (3)对武术现有项目的资源整合。套路和散打发展比较成熟,各具特色和魅力,但是套路缺乏对抗和功力,散打缺少武术技法美,因此把套路和功力、推手、短兵结合,散打和技术展示结合,据此设计“套路加对抗”和“散打加技法展示”两种模式,套路加对抗侧重展示技法,实战点到为止,散打加技法侧重实战对抗,技术展示实用。套路加技法模式可设为武术太极功夫、武术拳术功夫、武术器械功夫等,散打加技法模式可设为武术散打功夫。也可以根据比赛要求,增加武术拳械功夫(拳术和器械的总冠军),武术全能功夫(所有项目的总冠军)等项目。

  (4)项目命名说明:①功夫世界知名度更高。②武术要有真功夫,功夫更能体现打练结合的武术整体观。③功夫具有内圣外王和内外兼修的双重内涵。④“武术”是被国内认同的词汇,功夫是已被西方广泛理解的概念,所以每个项目名称既有“武术”又有“功夫”。

  6.2新武术竞赛项目的内容设计与实践

  项目一:武术太极功夫

  (1)竞赛内容:自选太极+推手对抗(男子桩上徒搏、女子夺桥徒搏)。自选太极套路是指所有涵盖太极拳类的拳术。推手对抗选用全国功力比赛的的男子桩上徒搏,女子夺桥徒搏两个项目,两个项目经过大量的比赛实践检验,对推手的功力要求非常高,完全可以体现太极的功力特点。

  (2)设置依据:①太极拳技术沁着诸靠缠绕我皆依、柔中带刚后发至、借力打力更有力等中国文化特有内涵。②太极加推手对抗体现了中国文化“打练结合”的武术整体观,套路展现武术外在美,推手对抗体现武术内在涵。③推手对抗既迎合了奥运的对抗精神又符合太极拳的格斗特点。④解决了太极套路比赛中缺乏武术对抗的问题。⑤推手对抗安全、文明、客观、易量化,可操纵性强。⑥增加对抗性,体重凸显重要,可按体重分级比赛。

  (3)竞赛办法:自选太极套路,按照套路最新竞赛规则,决出每级别的前8名或16名最佳运动员,再进行功力对抗。男子太极功力对抗采用全国功力比赛的桩上徒搏规则(比赛时,对抗双方均以同一侧脚站于中桩桩面上,脚内侧相近;另一脚分别站于各自身后的桩上;以下桩和违例的情况来判定胜负)。女子太极功力对抗采用功力比赛的夺桥徒搏规则(比赛时,两名运动员站于“独木桥”两端,后脚固定,前脚可以在独木桥上任意移动;运用规则允许的技术方法进行徒手搏斗,以下桥和违例的情况来判定胜负)。

  项目二:武术拳术功夫(1)竞赛内容:自选拳术+长杆较力+实战对抗。

  (2)设置依据:①体现了东方文化“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的武术功夫一体观。②套路、功力、实战分开是西方文化的拆分观念,三者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整体观。③套路展示技法,长杆较力显示功力,实战展现技术运用能力。④实战采用电子护具,并调节电子护具的力度值至运动员不易出现伤害的范围,既能点到为止保证安全,又可以充分发挥技术,激烈比赛,增加观赏性。⑤解决了拳术套路偏离武术对抗而体操化、舞蹈化的问题。⑥增加对抗性,体重凸显重要,可按体重分级比赛。

  (3)竞赛办法:自选拳术套路,按照套路最新竞赛规则,决出每级别的前8名或16名最佳运动员,或者根据参赛拳种,每个拳种决出前若干名,再进行功力对抗和实战对抗。功力对抗采用全国功力比赛中的长杆较力(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双手握持杆把,后手不得移离后把位位置,不得脱把;前手位置可自由调整,但不能超出前把位标志线;以运动员后手脱把、倒地、出界以及杆把着地和违例等方面的情况,来判定输赢)竞赛规则。实战对抗采用散打规则。同时要求穿电子护具便于得分判罚、不允许用主动搂抱摔法。项目三:武术器械功夫

  (1)竞赛内容:自选器械+长杆较力+短兵对抗。

  (2)设置依据:同拳术依据。(3)竞赛办法:自选器械,按照器械竞赛套路最新竞赛规则,决出每级别的前8名或16名最佳运动员,或者根据参赛器械(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等)数量,每种器械决出前若干名,再进行功力对抗和短兵对抗。短兵规则采用全国比赛规则,同时采用电子护具辅助判罚。项目四:武术散打功夫

  (1)竞赛内容:拳腿摔实战组合展示+功力测试+散打对抗。

  (2)设置依据:①解决了散打缠抱过多影响比赛欣赏的问题。②应用电子护具解决了击打得分点的误判多问题。③应用电子护具,客观、量化,符合入奥项目可操作性的理念。④电子护具力度显示值调节至人体安全承受范围,符合中国武术点到为止的文化思想,同时又符合奥运项目安全的要求。

  ⑤散打的组合展示是实用技术展示,实战是技术的对抗,做到了打练的统一结合。⑥木人桩测试功力。木人桩是中国传统拳练功的一个典范,随着李小龙的国际影响,以及在国外被广泛推广和认识,在木人桩上加装电子芯片感应,能很好的测试击打力度值,弥补对抗时点到为止的力度发挥。木人桩加装电子芯片设计,是中西文化理念结合的最好产物,是辅助练散打练功的有力助手。

  (3)竞赛办法:先通过组合展示和功力测试决出前8名或16名最佳运动员,再进行散打实战对抗,实战对抗规则按照最新散打规则进行,同时增加电子护具得分判罚、不允许用主动搂抱腰部以上的摔法。为了安全,电子护具设置击打力度过大是不得分的,面部没有得分芯片,不鼓励击打面部。

  6.3农运会的实践证明了新组合竞赛项目的可行性从2006年笔者把武术功力竞赛推入河北省农运会,武术功力比赛和武术套路竞赛进行了合并比赛,规则要求运动员既要参加功力比赛(推手和长杆较力),又要参加武术的套路比赛,按二者合并分排名,参赛运动员120人,整个比赛进行顺利,运动员对参加功力比赛非常踊跃,基本所有的套路运动员都报了功力比赛,通过几年的比赛累积经验,运动员的功力水平明显增加,出现了一批套路精湛功力过硬的老队员,合并比赛对运动员功力和套路水平以及参与兴趣都明显提高。

  7结论

  (1)武术传承特征的历史演变主要表现在:从古代格斗经验的总结演变为现代打练结合的技术传承特征;从古代的必杀技演变为现代点到为止的技艺切磋特征;从古代的功力震慑演变为现代的功力表演和竞赛特征。套路和搏斗分开竞赛背离了武术打练结合、功打结合一体化的传承规律;拆分武术整体、打练分开竞赛的诸多后续问题。

  一体化的全能竞赛既能充分传承武术技术又符合入奥精神;套路竞赛加入搏斗对抗是解决套路缺失技击问题的最好途径;武术搏斗竞赛需要套路助力提高武术技术传承;武术功力是习武者展示武技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套路、搏斗和功力竞赛三位一体化的全能竞赛形式才能完整的传承整体武术。新竞赛项目包括:武术太极功夫、武术拳术功夫、武术器械功夫、武术散打功夫。农运会的套路和功力的合并实践比赛验证了新整合竞赛项目的良好效果和可行性,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杨建营,徐培文.古代武术宏观发展特征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124-127.

  [2]林小美.民国时期武术运动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85-89,9-10,11.

  [3]吴图南.对于中央第二届国考之感想[J].中央第二届国术国考特刊,1933:219.

  [4]田文波.历史的建构与建构的历史[J].武术研究,2020(10):13,293.

  作者:张文利夏慧斌

查阅更多的文史论文文章

扫码关注公众号

您身边的学术科研指导顾问,帮您解决论文、出书、专利难题。

热门推荐

申请发明专利注意的细节和技巧

教师出版专著有什么优势?

著作的版权页是指什么?包含哪些信息?

海牙体系外观专利申请相关疑问解答汇总

专利转让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职称出书独著好还是合著好

学术专著怎么认定?

论文退修如何判断是小修还是大修

A&HCI索引期刊怎么确认期刊

论文质量提高方法

专利主要完成人的意思

国内率先实现导游评职称!山东未来将探索更多人才政策促进文旅融合

职称与论文专题
论文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