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6年,国内的工程教育专家便着手工程教育培养体系与国际培养标准对接工作,通过十余年的努力,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可以提高专业工程教育质量,提高中国工程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工程教育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变化服务.中国工程技术面临着新的挑战,创新成为纳米技术、产业生态、整体设计、基本资源生产力、绿色化学、可再生资源等方面的瓶颈.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保障和提高专业教育质量的方法,其实质是按照事先定好的质量标准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评定,保证培养出符合毕业标准的、与国际能够接轨的合格毕业生,促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持续改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涵盖了工程知识、设计开发、研究、问题分析、使用现代工具、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工程与社会,个人与团队、沟通及终身学习等12条标准,涵盖了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毕业后的能力发展培养等三个方面.
工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产出”的理念被众多的工程教育者所接受,学校表现出强烈的热情,都希望通过教育认证推动相应的教学改革.迄今为止,全国通过教育认证的专业有2470个左右.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最关键的核心问题是通过了认证,但课堂教学改变效果并不明显,并未将“面向产出”有效地延申到课堂.
[1-6]工程教育为了适应工程技术发展需求,应当在产教融合的定位、内容、方法、评价和教育质量提高上下功夫.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毕业要求必然要支撑培养目标,而要推动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建立持续改进的、内部面向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其中课程质量评价机制的运行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笔者建构课程质量评价机制,建立与完善评价机制,以实现工程教育的能力培养.
1课堂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构
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及社会需要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在覆盖12条标准的前提下支撑培养目标,考核及评价将证明其有效性.以毕业要求为准绳,建立面向产出的课程质量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目的是保证课程设计能够有效支撑专业的毕业要求;教学大纲审核、评价和修订机制评价,目的是保证课程目标合理对接毕业要求,课程教学支撑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目的是保证课程质量的结果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课堂形成性评价的总体目标是教师对准教学进行改进,学生对准毕业的能力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2]为保证学生达成目标,促进课程的持续改进,针对课程目标的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种.
过程评价需要说明每一个环节到底有什么用,体现什么样的评价,从哪些方面进行能力达成情况的描述.如课堂互动包括提问、自由讨论和一些有质疑性问题的提出,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而自由的交换思想,锻炼学生倾听和表达的能力.综述要点要求学生简要综述学过的知识要点,锻炼学生总结能力,了解其知识掌握情况.课堂考勤是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及缺席的原因,掌握学生除学习以外的生活状况.
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细致观察,可以了解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的专注度、学习的积极性和互动性等.[7]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师生互动,要求教师依据课程目标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形成学生评价制度,并根据其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学校要引导和鼓励教师采用多样性方法检测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和参与度;鼓励教师利用最终得到的评价结果开展教学改进,满足学生多样性学习需求.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性评价过程,提高教育者及学生的自查反思能力.[8]
2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体系的建构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要在专业源头上严格把控与管理,有具体明确的制度指导,目的是预审课程评价依据的合理性.内容包括考试试卷审核、评分标准合理性判断、评价方法得当性判定等.课程负责人要对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标准衔接情况进行自查,组织任课教师对考核结果进行自评自证,提交对应目标的评价结果.学院教学委员会要对结果进行审核,通过答辩、复核等形式,对教师自查的结果进行论证、审核,形成最终的课程质量评价报告.
[1]采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分析学生总体表现与期望值的吻合度,发现问题和短板,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进行持续改进.[1]笔者抽取有效评价样本,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其分为好、中、差等三个档次,采用均分原则抽取具有统计意义的样本作为评价的依据.首先,判断评价依据的合理性.内容包括考核的方法是否合适,内容是否针对课程目标设计,评分的标准是否明确合理.评价的主要依据可以是测验、考试的考核结果,实践、实验及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学生参与老师的项目、专题报告、撰写的论文、平时作业的完成质量及效率、学生学习的感受及感想等.其次,设定学习效果期望值,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具体课程目标、考核的难度和相对 应的评分标准,设定目标所应达到的学习效果达标期望值,将等级、分数、分类或具体的文字描述作为评价基础和标准.
3结束语
工程教育认证的主线在于以产出为核心,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教学为关键要素.这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形成支撑,评价机制是认证工作的底线要求.抓住主线,守住底线,从而提高工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使我国培养的工程类人才与世界对接,达成与国际等效的培养目标,将中国的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真正与国际等效.改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课堂上的实质性变化,需要工程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S].北京: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编印,2018:18-35.
[2]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32-160.
[3]孙强,罗美淑,王立梅,等.计算机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74-77.
[4]汤波,宋凤敏.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环境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化工,2021,47(6):170-172.
[5]刘长玲,宋岩,佀庆波.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高分子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J].广东化工,2021,48(22):288+290.
[6]方宏伟.基于ANP的工程教育认证“土力学”课程达成度计算[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42(12):28-35.
[7]姜晓伟,刘峰.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21):64-66.
[8]刘秀平,韩丽丽,胡新煜,徐健,张立昌.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自动化专业复杂工程问题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2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