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学术论文网

基于成果导向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路径

  摘要:成果导向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毕业达成度,倡导持续改进。基于此,明确“卓越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定位,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夯实专业素养,构建、践行以成果为导向的“三位一体”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协同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完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以期从源头上保障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成果导向; 小学全科教师; 专业认证; 协同培养; 质量保障

专业教师认证

  近年来,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在我国日益推广,成果导向( 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 作为工程教育认证的三大理念之一已经深入人心。成果导向教育是指“清晰地聚焦在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取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1],它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倡导第三方评价、持续改进,尊重专业个性,以反向设计、正向实施为原则,关注“产出”。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 暂行)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均体现了 OBE 理念,要求师范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旨在通过师范专业认证来推动、保障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由此可见,OBE理念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师范专业建设有着内在的联系。

  一、明确“卓越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定位

  ( 一) 准确理解“卓越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

  卓越小学教师”是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目标追求和努力的方向。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实施卓越项目达到提升教师整体质量的目的,并出台了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对教师的规格做出要求,也为培养工作提供了方向[2]。我国学者也对卓越教师培养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如认为卓越全科小学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坚定的教育信念、先进的教育思想、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教育技能、敏锐的实践与反思能力、自主的专业发展以及创新能力[3]; 卓越教师的理想规格是专业精神朴实高尚、专业能力( 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管能力、教研能力等) 卓著出色、专业知识( 包括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融会贯通[4]。

  ( 二) 正确把握“全科教师”的培养诉求,凸显其培养特色和服务功能

  “全科教师”是指能够胜任多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并能够组织开展小学阶段的相关课内外活动的教师,但并非“万能教师”。其中的多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精于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学,同时能够兼任 1—3 门如道德与法治、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美术、体育、音乐等其他特殊课程不做强制性要求,如有需要,教师可以通过短期培训来实现。关键是教师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具备多学科整合开展教学的能力。国家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在遴选培养单位时综合考虑了地域、学校层次、学校类别、办学基础等诸多因素,各培养院校应在继承、吸取原有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如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一批具有扎实的办学基础、雄厚的教研能力的院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更高层面的学历层次、培养规格,他们或强调“本硕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或突出“优化本硕博三层次培养”,又或致力于培养优秀小学教师、未来教育家、教学名师等。

  但更多的师范院校则应结合地域特色与原有的办学基础,致力于服务区域办学,尤其是农村、边远少数民族以及偏远落后的地区,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构建、践行以成果为导向的“三位一体”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协同培养模式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 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 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5]

  根据这一意见要求,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应共同构建旨在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一个实践共同体。首先,政府、高校、中小学共同服务于地方教育、经济发展,致力于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

  其次,三方精诚合作,深度介入人才培养的各项实践活动,如小学教师需求分析,培养目标、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与实施,培养质量的评估以及就业安置等方面。再次,三方共建、共管、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如打造合作育人的教师团队、构建课程资源、教育教学实训基地、实践场所、图书资源等,三方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以此确保小学全科教师的学科素养、基础素养、教学技能、管理能力、研究潜力以及信息技术的能力与培养目标匹配,共同促成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构建基于成果导向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

  ( 一) 重塑基于成果导向的模块化、实践性、自主性的课程体系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教师〔2014〕5 号) 》《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 0 的意见》为指引,旨在应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真正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在能力、知识、素质上均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的卓越小学教师。

  同时,充分考虑培养院校所处的地域、办学层次、办学条件等因素,做到人才培养既凸显本土化的特点,又能充分发挥服务区域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公共课程模块( 通识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模块、小学教育理论课程模块、小学教师专业技能模块、小学教育实践课程模块、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隐形课程模块) ,每个课程模块设计好相应的课程门类,明确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实施方案,对课程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进行分配,详细规划出课程能力指标的分项权重,做到课程—能力—岗位精准对接。

  实施过程中,坚持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融学科知识和能力、职业道德与法规、教育教学基本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多课程模块于一体。以“实践取向”为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得以不同程度地体现。首先,课程开发与设计层面做到从实际出发,根据实践调研,职场需求来设计课程与课程内容,注重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学科前沿研究成果的引入。

  其次,为实践教学提供学时保障,通过建设微格教学实训室、仿真实训实验室、情境模拟实训室等,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硬件条件,采用以“微格实训—仿真模拟—教学实践—反思提升”为主要形式的渐进式、浸泡式、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将教育教学的一些基本技能始终贯穿到课堂内外,持续开展。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通常是指选修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所涉及到的隐性课程或者课程模块,也可以是第二课堂。学校开展的系列活动,如义务支教活动、三下乡活动、教师技能大赛、文化节、创新创业规划大赛等,能够推动、践行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职业素养、道德情操的养成。

  ( 二) 从教育理念到实践,全面强化师范专业通识课程的建设《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18—2022 年) 》均对小学全科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师德教育应贯穿到教师教育的全过程,而师德教育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都必须通过强化师范教育的通识课程来实现。我国师范专业课程通常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教学类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即为通识课程。

  师范专业的通识课程既在于“育师”,更在于“育人”,它不仅是为“未来的从业者提供相应的价值观和知识能力”,而且要有利于“他们在学校教学中为每一位学习者创造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全纳学习环境”[6]。在明确了师范专业通识教育“育师”“育人”的双重功能的基础上,科学安排通识课程,搭建课程框架,整合课程内容。做到课程标准规范化、课程理念现代化、课程的价值个性化,课程设置具有时代性,同时课程的管理要立体化,从理念到实践全面强化师范专业的通识课程。

  ( 三) 打造基于成果导向的师范专业“金课”,培养“卓越”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质量的提升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金课则是实现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2019 年 4 月,教育部、科技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 0[7],计划明确提出了“四新”( 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 建设,加快推进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制人才、卓越传播人才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金课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推动下产生的,顺应了教育资源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实现了课程资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建设彰显了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推动高校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提升学习者学习的满意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三、以认证为抓手 多方联动

  完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认证是完善师范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抓手,师范专业认证旨在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教师教育内涵发展的抓手,是培养优秀教师的关键和基础。认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强调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确保学生发展,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师范生培养的成效的评价要依托其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可胜任能力,形成师范专业办学质量的内部调适机制,敏捷应对不断变化的教师素质、素养的要求,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持续改进。

  ( 一) 积极参与专业认证,发挥专业认证在师范教育中的引领地位和示范作用作为承担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应积极参与专业认证,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从课程群、学科群、教师团队等多方面开发,从体制与机制上为全科教师培养激发工作动力与创新思维,促进师范院校自我管理、自我评估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以适应和促进新形势下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切实推进教师教育的全面振兴。

  ( 二) 鼓励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完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持续性、循环性、系统性的闭环系统,需要在教学实施与管理中与外界进行不断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因而,遵循多元共建的原则,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多元化的质量保障体系,让主管部门、学校、学生、行业企业、用人单位都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做到统筹兼顾、积极回应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发挥各方的主体协同作用。通过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质量。

  ( 三) 坚持成果导向,突出持续改进,建立课程质量认证与追踪评估制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标准体系由输入标准、过程质量标准及输出质量标准组成。因而,坚持成果导向,推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由原来的“教了什么”向“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转变,立足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明确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产出标准。课程评估有利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教育主管部门通常以此作为课程质量和课程开展情况的有效评价手段。

  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涵盖本科、专科层次,课程体系庞大、复杂,因而,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需进行有效的跟踪和管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2013年开始,全科教师培养全面铺开,原来面向农村的培养定位发展为卓越教师的培养,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需进行有效的评估、检测并以此予以修订、完善,让原有的课程体系体现出时代感和前沿性,从而满足日新月异改革下基础教育教师的能力与素养需求,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全科教师。、结束语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还不成熟,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因此,对小学全科教师的理念、内涵、价值予以梳理,以成果导向教育为理念,将专业认证融入师范专业建设的质量保障体系。以立德树人为基础,通过构建、践行以成果为导向的“三位一体”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协同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夯实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通过专业认证、多方联动,完善小学卓越全科教师培养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切实提升卓越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William G. Spady. Outcome—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and Answers[M]. Arlingt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School Administrators,1994.

  [2]马毅飞. 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卓越取向———以英、美、德、澳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例[J]. 世界教育信息,2014( 8) : 29—33.

  [3]毕景刚.“卓越教师”计划之背景、内涵及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11) : 33—35.

  [4]柳海民,谢桂新. 质量工程框架下的卓越教师培养与课程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2011( 11) : 96—101.

  [5]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教师〔2014〕5 号) [EB /OL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08-19.

  [6]潘涌,李熹. 国际新概念引领教师教育[N]. 中国教育报,2018-09-14( 5) .

  作者:马爱梅1,张 涛2

查阅更多的经济论文文章

扫码关注公众号

您身边的学术科研指导顾问,帮您解决论文、出书、专利难题。

热门推荐

学生出版图书要注意什么

申请发明专利注意的细节和技巧

教师出版专著有什么优势?

著作的版权页是指什么?包含哪些信息?

海牙体系外观专利申请相关疑问解答汇总

专利转让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职称出书独著好还是合著好

学术专著怎么认定?

论文退修如何判断是小修还是大修

A&HCI索引期刊怎么确认期刊

论文质量提高方法

专利主要完成人的意思

职称与论文专题
论文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