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学术论文网

名老中医传承之道术全人观

  摘要:名老中医传承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对名老中医全人要素做了归纳和定义,提出“道术结合”是名老中医传承的精髓,指出“道”不仅指医道,还应包括为人之道、为师之道、为学之道。通过解析名老中医传承的目标、内容、方法,提出师承教育应融入院校教育。并以团队扎根理论方法所获得的名老中医孔光一教授“道术”扎根理论研究结果为例,说明全人要素的构成和关系,提出传承应该是“道术”全人传承,传承的评价应该包括“道”与“术”2个方面的内容,而不应仅局限于医疗技术的传承及评价,应该建立长效、动态传承评价体系。

  关键词:名老中医;道术;传承;全人

中医传承

  五千年中华文化辉耀华夏,中医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保驾护航。毛泽东主席亲笔指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并强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要性,其中名老中医的活态传承是当务之急。每位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是在数十年理论及临床研究中逐步形成的,是个人与群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医学传承的核心内容之一。

  名老中医传承是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名老中医的传承围绕着“传承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传承谁”“传承什么”“怎样传承”“如何让师承教育高质量融入院校教育并为健康中国战略培养更多的人才”展开,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并提出可以广泛推行并实施的方案。我于 2018 年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道术结合’思路与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创新研究”,本团队经过大量研究,并进行认真梳理,现对于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分述如下。

  1 师承教育定位和目标——全人传承

  我国的中医教育主要包括 2 种形式: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而名老中医传承属于师承教育。院校教育系统而规范,强调共性,重在广与博;师承教育自由而活泼,强调个性,重在精与专[1]。师承教育有“亲炙”和“私淑”之分,“亲炙”是指耳提面授,得到老师的当面指教;“私淑”则是指因为仰慕某人的医术,以其著作为师,在学术上承袭该人的衣钵[2]。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师承教育经历了民间自发师带徒、国家号召老中医带徒、中医师承教育制度建立[3]、中医师承教育推广 4 个阶段。

  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承教育对学生的全人塑造具有独特优势。中医师承教育中名老中医是传承的主体,学生是传承的客体,主客体之间的高效互动传承才能达到最大效度。最理想的人即为全人,表现为以下 6 个方面,即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4]。名老中医是中医药行业中德高望重、技术精通的群体,是相对于整个医生群体中的“全人”,所以名老中医传承作为相对高阶的教育,更容易培养出“全人”。全人教育的智慧由来已久,孔子、孟子、蔡元培、陶行知等古今名家提出的教育思想,均蕴含着全人教育的思想。因此,名老中医传承使得中医药教育中的全人教育更有特色,融入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其目标在于提升对传承弟子的全人教育水平,通过名老中医的全人传承,为中医药教育树立榜样。

  2 传承什么——全人之道术

  2.1 名老中医道术全人信息名老中医各有特点,德术双馨是共性。名老中医本身具有许多优秀品质,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对于名老中医的品质古来已有认识,《灵枢·师传》曰:“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着,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孙思邈从医学的社会价值层面归纳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备急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突破了医学本身的社会价值,体现了大医之道的终极价值。

  《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第二》中提出了为医如何治学,“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勿避险巇,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也提到了“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中医蕴含着丰厚的传统人文精神,西晋杨泉《物理论·论医》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宋代林逋《省心录·论医》中强调“无恒德者,不可作医,人命生死之所系”,这些均是对中医的道和术的要求与肯定。韩刚总结古代名医的素质特点[5]:志向坚定品德高尚、虚心求教勤学勤思、重视实践融汇贯通、见多识广勇于创新。当代名老中医的素质也同样如此。王琦国医大师提出中医临床医家的培养,并无捷径可走[6]。师更非人人可为,学无广,学无勤,术无专,心无诚,目无远,不可为师[7]。《黄帝内经》中提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之“真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去世离俗、积精全神之“至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之“圣人”,法则天地、象似日月、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之“贤人”的代表,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名老中医则是这个方向中最好的榜样。

  研究名老中医全人的目的是实现名老中医的全人传承,对名老中医的全人信息进行研究,聚焦名老中医全人要素,落实名老中医各个方面的优秀品质,以此树立名老中医全人榜样,而不仅是注重名老中医擅长的某种技艺。我通过长期跟师实践,并根据多年对北京中医药大学数十位名老中医室站的管理与研究经验,对全人要素进行归纳和定义,名老中医全人要素统归在名老中医的“道”和“术”中,此“道”不仅指医道,还包括为人之道、为师之道、为学之道,是抽象的、隐性的,具体体现在名老中医思想品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精神、学术观点等方面;“术”主要指名老中医的医疗技术,是具体的、外显的,为“道”所统领,具体体现在名老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核心方药等方面。“道”是“术”的升华,“术”是“道”的体现。

  “道”是体,“术”是用。“道”偏于思想和理论,“术”偏于具体行为和实践。“道”统“术”,“术”助“道”,两者相互影响、互为转化,有机结合。一般认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主要包括“医道”“医术”“医理”“医学”“医法”等[8-13],我认为以上因素均应并入“道”“术”范围,而且不仅是医道,更应拓展到为人、为师、为学之道。临证跟师往往重视医术传承,忽略医术之外名老中医更为丰富的“道”,这是对全人传承的遗漏。而且,全人要素内涵丰富,应尽最大努力发掘体悟。以本团队扎根理论方法所获得的名老中医孔光一教授“道术”扎根理论研究结果为例,说明以上全人要素的构成和关系。

  对名老中医的全人要素需要动态且全方位探索。通过观察他们的外显行为、近距离接触、沟通了解,可以获取其内心世界的真实信息,了解他们的内隐信息。目前在世的名老中医应尽最大可能实现活态传承,尚可以期待更深一步的“走进”并获取他们的全人要素。已过世的名老中医或历代名医可获得的全人信息较为有限,只能从既往资料中进行挖掘。

  2.2 全人要素之“道”“术”具体内涵解析

  2.2.1 思想道德、人文素养 “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用以涵盖名老中医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精神等,可以概括为名老中医的“思想”[14]。思想道德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15]。具体可以表现在对待患者、同侪、晚辈等不同人群及在面对生活中不同情况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事风格,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为他人和社会的献身精神,是在自我和他人、公共和私有之间选择集体和大众的崇高行为。思想道德评价是评价一个人的基础,即“为人”是承载一切技艺的基石。医德体现为医者自身、对待患者及在诊治过程中应具备的品德[16]。价值观念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17]。

  价值观念是从个人同集体、同他人、同社会、同国家的关系上来考虑的。包含自我与他人的先后之分,小我与集体之间的轻重之分等。价值观念决定了个人在选择中的倾向,进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路径和可能产生的成果。此外,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命观、健康观等也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统一[18]。它来源于人生经历、学习路径和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人精神内核的高度展现。通过研究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来传承其学术成果,是更为有迹可循的道路之一。

  文化精神则属于人文素养,代表了一个人文化基因的继承性,也是人类精神文化不断推动物质文化的内在动力,在实践中亦可以不断丰富、完善。中医学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哲学认识世界、认识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精神文化了解名老中医的成长路径,是为了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医学所扎根的土壤是如何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包含 6 个特质,即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19]。主要体现在重视人的权利和自由,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每个人的物质福利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反对敌人,憎恶一切危害道德的人和事 4 个方面[20]。

  在研究过程中,我常去拜访名老中医,和名老中医们交流谈心时,名老们的慈善、开放、包容、胸怀天下、渊博等各种人文信息深深地感染着我。李济仁大师捐出自己的收藏品,建立安徽新安国医博物馆,于 1958 年无私献出秘方“末药”,治疗劳力伤寒、胃肠疾病疗效显著,其苍生大医之道广为流传。孔光一教授淡泊名利,职称评审、住房分配、各种荣誉等纷纷推让;看病不收诊费,免费给患者改方直到不再出门诊;倾囊相助并不熟识的贫弱之人;诊视用药,深思熟虑,不以人命为戏;辨证精细,用药如兵。

  刘大新教授在新冠疫情期间主动请缨上“战场”,“我已无牵挂,不像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我有经验”,言外之意是可以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如此例子,不胜枚举,名老中医大家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终身难忘,永远激励着后辈。除了学习名老中医的为人、为医,其治学的态度和方法也需要我们学习。例如名老中医精修医术、白首勤学,对于中医经典独到的学、思、悟、践均是临床显著疗效的基础,应在传承之列。名老中医如何教授弟子,如何影响、鼓励、带动弟子,让更多的人成为优秀的中医人才,如何做老师,即为师之道亦应传承,这就是我们传承名医的为人、为医、为师、为学之道。我们传承的不仅是医术,名老们的价值观、思想道德、文化精神,应当深入骨髓,融入血脉,做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传承的“道”。

  2.2.2 学术观点和实践“学术理论观点”包括名老中医的综合文化知识、医学基本功、治疗某种疾病的学术观点和实践。综合文化知识包括书籍(不限于中医书籍)中的知识和处世中的知识,如技术、爱好、心态、阅历等,这些方面均可能是对名老中医成长产生影响的因素。医学基本功包括中医经典水平和中医基础理论,也包括对西医学知识的了解和应用。学术观点和实践包含了名老中医对某一种疾病形成的独特理论和认识,包括学术观点、辨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核心方药等具体内容,此部分属于实践,为“术”层面的要素。正如《黄帝内经》中强调一个高明的医生须具备“四德”,即“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审于分部,知病本始, 八正九候,诊必副矣”。(《素问·疏五过论篇》)

  2.2.3 医患沟通医患沟通包括与患者沟通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等。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是指收集四诊信息的能力及使用心理沟通技巧治疗疾病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是指治疗过程中名老中医因事制宜、权变的能力,体现出名老中医临证从容淡定、思维敏捷的能力和特点。

  2.2.4 传承品行“传承品行”指名老中医对中医学传承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及对中医传承的认识和行动。名老中医对培养中医后备人才战略十分重视,并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响应和践行中医药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培养中医人才的具体方法,可以是自己特色的培养手段,也可以对现有传承方式进行补充和改进。名老中医要有应传尽传、开放包容的胸怀。王冰《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注释“请夫子发蒙解惑”为“宣扬旨要,启所未闻,解疑惑者之心,开蒙昧者之耳,令其晓达,咸使深明”,即对为师传授之要求。为师需要如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等历代名家的无私传承,泽被后世,才有今之华夏医药传承,同时也成就医家之千古流芳,万世景仰,是为苍生大医,有济世救人之心。

  2.3 道术关系解析名医的思维、思想、行为习惯、爱好等均是固化的观念,归根结底和“三观”相关,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个伟大的名医,其价值观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高于大众的价值观水平的。热爱祖国,追求理想,具有大局意识、博爱的胸怀,淡泊名利,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正是因为有正确的人生观,所以他是精神价值至上,而不是物质价值至上,他追求的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上均是需要守正的为人之道的精华,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则相应表现为和谐对待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人与社会,怀着敬畏之心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对待人的生命亦是平和的。综上,价值观念与思想道德具有一致性,对客观的取舍可以反映到行为取向,行为也可以反映出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统领行为,行为反映文化精神与思想道德,三者同源。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相关,如何认识世界、如何看待得失、如何评估价值、如何体味人生,均与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落实相关。因此,如何为人、如何为医、如何为师、如何为学,可以充分反映出名老中医的全人信息。

  3 谁来传承——择人而传本团队前期研究显示,做好中医传承,传承者应该具备扎实的中医功底、充分的跟师经历、认真的学习态度、多元的传承方法,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勇于奉献的精神、勤奋钻研的精神、志同道合的志向、忠诚的品格以及良好的悟性[21]。此外,我认为传承弟子还应设立入门标准,除了医术的考核,还应该从“道”的层面进行选拔,从“三观”的高度审视与名老中医是否存在明显的分歧,传承人具备以上成才关键要素有助于全面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灵枢·官能第七十三》言:“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素问·五脏别论篇》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言:“传非其人,慢泄天宝。”遇良材却“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人文文化信息的传承是师承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这种信息的传承需要日积月累,不局限于门诊跟师学习,需要学生不断从老师的为人处事中感悟老师行为之上的品格和文化,并对老师的各项优秀品质进行传承。王琦国医大师提出“继承五要”即是对弟子传承老师的道术的具体要求,一是心要贴得近,首应尊师,心心相映,加深情谊;二是脚要跟得紧,朝夕揣摩,时时体悟;三是手要写得勤,勤思善写,总结升华;四是学要挖得深,挖掘整理,得其要领;五是术要悟得真,得师真传,形神皆似[7]。

  4 如何传承——多维传承

  4.1 跟师临证,读书自省中医学是一门人文性、科学性、实践性和经验性很强的复杂性学科。它既包含以语言、文字、图表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显性知识,又包含大量不能直观获得的缄默知识。师承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情景教学,而情景性正是缄默知识的特性。中医学中大量的缄默知识是在具体临床实践的情景中形成的,是与具体情景直接相连的,往往是不规范的甚至是非正式的知识和体验,是动态的、包含着各种细节的或者无法表述的体验过程,因此需要充分的跟师临证。除了学习名老中医的医术医技,还要注重学习门诊内发生的所有名老中医诊疗行为,体现名老中医为医之道、为人之道、为师之道、为学之道的各方面都要用心体悟和以内驱动力为主的全身心学习。

  4.2 多重环境,多元传承诊室仅是传承的场所之一,还有许多场合亦是传承的场所。不同的场合可以表现出名老中医不同方面的全人信息,例如如何交友、如何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自己、如何与患者沟通。同时要注意细节和全局,例如名老中医在什么情景下会泪流满面、什么事物会触动他的内心、喜欢什么名著、喜欢什么诗词,以上各个环节复杂且多元,但在诊室中只有医患关系,因此如果把传承场所仅局限在诊室,传承便会受到局限。多元是指各种情景、不同时间、不同形式的全人传承,只要掌握了全人传承的各个有效环节和全人要素,在传承的过程中睁开慧眼,自然能够体悟到不同的境界,感悟到更多来自名老中医的道术全人信息。

  4.3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目前,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设计方法均可以提高传承效率,例如数据挖掘可以实现快速总结、提炼名老中医诊疗经验;应用循证医学中各种设计方法可以对名老中医治疗某病证进行疗效评价,以实现在有效案例基础上的精确传承,并发现最佳病例,便于总结经验;利用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信息,总结道和术全人信息。针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分析,我们提出应用扎根理论、病例系列、数据挖掘等定性、定量研究多元融合方法,创新性构建了名老中医道术传承方法学范式,定性方法可以挖掘名老中医的道术,定量方法可以获得术,最大程度地、准确地捕捉、探索、挖掘名老中医的全人要素。

  5 徒弟传承效果与评价——全人传承评价沿用既往师承传统考核方式,模拟或真实病例诊治、门诊工作量、师承报告、出师答辩、师承病案分析等,难以对道术全人信息传承情况进行考核,并且一次考核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传承情况。影响传承效果的关键除了各种客观条件,例如跟师时间、跟师场所、名师出诊情况等传承过程中的传承接触外,还有一些制约传承效果的关键因素。名老中医作为传承的输出端,应做到应传尽传,开放包容,指导点评,不守不传之秘,造福大众;弟子作为传承的输入端,应做到能承尽承,开拓创新。

  名老中医传承的成果不应局限于几名弟子出师,若出师之后不再进行跟踪评价,弟子便没有动力继续传承和学习老师经验,常止步于工作忙碌等客观原因,忽略传承成果的后继产出和拓展,所以应该建立长效、动态的传承评价体系,例如积极促进师承的成果转化、经验推广、育人育才长期跟踪机制。跟师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成长和获得名师弟子称号,而是应该有更高的要求,以传承创新名老中医经验、光大学脉,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为己任。传承甚至不应囿于门派,传承人需要多临证,多拜师,融汇贯通,促进合作,从师门内传承拓展到师门外传承,惠及广大民众,以促进中华民族健康事业为目标。

  6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充分融合——传承扩展当前的院校教育不断融合师承教育,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生从入学后就安排跟诊教学,近身侍诊,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培养要素充分融合,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中医传承。师承教育中所获得的各项道术精华可以融入院校教育的人文素养、健康素质、专业素质、传统文化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中。传承者在跟师或实习、见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各个传承要素的学习,除了临床经验,还应注意学术思想、医患互动、人文文化等方面的传承,并拓展到为人之道、为医之道、为师之道、为学之道的深度传承。师承教育的道术成果是来自名老中医的思政元素,培养学术仁爱、勤勉、担当、创新等各方面能力,树立活态榜样,言传与身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终达到依托院校教育,融合师承教育,提倡全人培养,为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传承人才而努力。

  7 小结

  综上,传承应该是道术全人传承,传承内容可以上升到“三观”传承的高度,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传承,人的一切外显行为、语言、思想等均是由“三观”决定的,传承者应该对老师的为人、为医、为师、为学等各方面进行传承。传承过程注重多重环境、多元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方法开展全面传承。传承输出方应做到应传尽传,开放包容;传承输入方应做到能承尽承,开拓创新。传承的评价亦应该包括以上“道”与“术”2 个方面的内容,而不应该局限于对医疗技术的传承及评价,应该建立长效、动态的传承评价体系。期待未来院校教育能够有机融合师承教育要素构建全人教育模式,促进中医药全人教育模式推广。本项研究过程中,几位名老中医先后仙逝,我们无比悲痛,同时深感我辈责任之重大,活态传承之急迫,名老中医传承事业时不我待,我们将与所有致力于名老中医传承事业的同道一起,为名老中医经验和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贡献毕生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剑,李辅仁.浅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在现代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医教育,2014,33(2):4-7.

  [2]高彦彬,赵慧玲.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是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J].世界中医药,2013,8(2):138-142.

  [3]王文娟,史青.1949~2001 年北京中医师承教育史[J].中医教育,2006,25(5):58-61.

  [4]胡美山.走向全人——和谐社会的教育构想[J].当代教育科学,2005(9):3-7.

  [5]韩刚.谈中国古代名医的素质[J].中华医史杂志,1999,29(3):187-188.[6]王琦.博极医源 勤于实践 乃能成大医[N].中国中医药报,2003-01-06.

  作者:* 谷晓红(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查阅更多的文史论文文章

扫码关注公众号

您身边的学术科研指导顾问,帮您解决论文、出书、专利难题。

热门推荐

申请发明专利注意的细节和技巧

教师出版专著有什么优势?

著作的版权页是指什么?包含哪些信息?

海牙体系外观专利申请相关疑问解答汇总

专利转让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职称出书独著好还是合著好

学术专著怎么认定?

论文退修如何判断是小修还是大修

A&HCI索引期刊怎么确认期刊

论文质量提高方法

专利主要完成人的意思

国内率先实现导游评职称!山东未来将探索更多人才政策促进文旅融合

职称与论文专题
论文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