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学术论文网

农耕文明视野下的武术文化演进与传承

  武术是国粹,武术亦是精神,中国武术,代表了精妙的中国功夫文化,象征着中国人坚强不屈的品格。 中国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武术文化也不例外。 中国武术文化的起源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同样来源于农业文明,这要从中国武术的功能演变开始说起。

文学论文

  农业文明时期,古人主要的生活方式是男耕女织,男性承担起主要的家庭农业劳动以及狩猎责任,在与野兽搏斗之时,采取以退为进的搏斗方式,久而久之产生了传统武术的博弈形式,在这种文明背景之下,中国武术文化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特性。笔者在主持参与 2021 年北京社会 管 理 职 业 学 院 资 助 课 题( SGYYB2021-42)的过程中,就武术文化与农耕文明之间的流变关系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认为武术文化的演变和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同农村地区体育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期间研读了《多维视角下的农村体育研究》 。

  在该书中,编者认为,农村地区的体育运动建设是对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针对农村体育的现状和发展做出了详细的研究。 全书立足体育运动文化在农村地区的普及需求,依次论述了体育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多视角下农村体育建设的目标,在此研读过程中,笔者受益匪浅。武术文化的演进与农耕文明的发展一脉相承,同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 在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既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水平,又决定了男性在家庭中需要付出的劳动力程度。 传统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男性对自身健美的要求,在以农耕和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中,男性需要具备一定的精力和武力来进行劳动。

  显然,武术起源于劳动,由最初的体能劳动转变为具体的武术,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丰富的武术类别。 商周时期,武术是舞蹈表演形式,用于鼓舞士气,有时还用于祭祀表演中,春秋战国时期,乱战渐起,剑道逐渐产生,许多策士与侠客皆习剑道。 秦汉时期剑道已经发展为主要备战的内容,这个时候的剑道可做武术,也可做舞蹈,著名的“项庄舞剑”便在这个时候产生。早期武术的演变呈现为劳动技术、剑道武术和舞蹈艺术三者的统一形态,魏晋时期至唐代,农耕技术的发展逐渐进步,农业发展水平也逐渐提高,武术在劳动中发挥了作用,同时,在魏晋乱世中逐渐衍化为一种自觉性的行为,成为了一种自保的武器,许多文人、战将皆有或多或少的武术本领,北魏时期少林寺也产生了著名的少林武功。

  唐代武术多见于侠客,唐人李太白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名句,可见武术在唐代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宋代农业经济与工商经济发展并茂,农耕技术的发展与工商贸易相联系,许多平民阶级对武力的需求逐渐上升。 另外,市井商业的开拓也促进了民间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武术作为一种舞蹈艺术,在宋代是一种卖艺内容,许多市井表演者自小习武卖艺。 武术的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广泛,内容也逐渐多元化,以往武术的形式大多以剑道为主,明清至民国时期,拳法武术渐渐受到重视,太极、咏春等拳法武术皆在这个时候产生,太极至柔至刚的招式表现出浓厚的儒、道二家学派的思想,咏春攻守兼备,实战性强,十分灵活。

  这个时期的武术文化空前强盛,杨露禅、孙禄堂等武术大师皆是这个时期的风云人物。农耕文明催生了武术文化,也推动了武术的多元化发展形态,现代工业文明时期,农耕技术的发展与武术文化之间的联系已经产生了脱离,但是不可否认,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农业的发达和文化的进步。 时至今日,中国武术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在现代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在文化继承中亦不可忽视。中国武术文化的继承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是对忠义精神的发扬。 诚如著名武术大师黄飞鸿、霍元甲、叶问、李小龙等一代宗师身上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中国武术的精妙,更多的是中国人的忠烈精神。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旧社会的落后让中国遭受列强嘲笑,武术大师致力于恢复中华威严,不卑不亢,用中国独有的武术文化展示大国精神,李小龙自创拳法,踢碎“东亚病夫” 的招牌。

  自近代以来,中国武术文化成为一种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李小龙化身为中国功夫之王,双截棍与连环腿享誉全球,让世界各国对中国武术刮目相看。武术文化是武侠精神的表现,中国武术文化得以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武侠精神的传播,现代人对于武术文化的继承主要受到近代武术宗师和武侠文化的影响。 在武侠文学大师金庸的江湖构想之下,许多人对中国武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从本质来来说,武侠与武术本就是一个概念,既有高深的武术功夫,又有侠肝义胆的精神。

  金庸武侠功夫的构建,诸如武当太极拳、少林拳法、五岳剑法的武术构建都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为基本要义,在其武侠文学中,通过武术来构建侠客应有的精神,这种精神放在现代社会中,也是习武的重要条件。中国武术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农耕文明的进步,在古今众多武术大师的努力下,中国武术文化已有详细的功夫分类和完整的动作。 在武术文化的不断传承下,许多古老的武术功夫至今广为大众喜爱,然而许多人一味习武,却没有深究习武的真正意义,以至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了武术精神,甚至产生了戾气。 古人所谓“先习德,后习武” ,就是主张武术与武德的统一,唯有真正做到二者的完美融合,在学习武术功夫的过程中保持传统武术精神,才能实现武术文化的真正传承意义。

  作者简介:王涛,男,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职业教育;刘永强,男,河北廊坊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作者:王 涛 刘永强

查阅更多的文史论文文章

扫码关注公众号

您身边的学术科研指导顾问,帮您解决论文、出书、专利难题。

热门推荐

申请发明专利注意的细节和技巧

教师出版专著有什么优势?

著作的版权页是指什么?包含哪些信息?

海牙体系外观专利申请相关疑问解答汇总

专利转让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职称出书独著好还是合著好

学术专著怎么认定?

论文退修如何判断是小修还是大修

A&HCI索引期刊怎么确认期刊

论文质量提高方法

专利主要完成人的意思

国内率先实现导游评职称!山东未来将探索更多人才政策促进文旅融合

职称与论文专题
论文发表指导